期刊介绍
期刊导读
- 09/18安徽: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实施中医药振兴发
- 08/10市值缩水万亿,恒瑞们开始搏命了?
- 07/25她研发了速效救心丸,被称中医药界灵魂人物,
- 07/22张伯礼院士获我国中医药界最高荣誉“国医大师
- 07/21吉林省再添1位国医大师和3位全国名中医
市值缩水万亿,恒瑞们开始搏命了?(4)
?
“断舍离。”刘检向虎嗅表示。
?
据米内网统计,2021年A股及港股上市的中国医药企业中,有247家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,总金额超过千亿元。
?
?
尽管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关头,大部分企业仍在观望。刘检告诉虎嗅,目前只有不到10%的头部企业能做自主创新。另有大约10%的药企想做高端仿制药,还有10%的药企开始转入其他赛道,比如医美。此外,至少60%的药企仍在观望,不想做出改变。
?
2016年,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、《医药界·E药经理人》杂志、和君咨询集团联合推出了“2016年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10强”榜单。
?
?
?
?
“在现在的制药工业水平和集采环境下,任何赛道有两三个产品基本也就能满足市场需求了,后面的如果不是更好的,就没戏了。”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秘书长徐述湘告诉虎嗅。
?
曾有知名药企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,如果要投入研发,最多能拿出营业额的5%到8%。这点钱与销售费用相比就少得可怜了。
2021年恒瑞医药一口气拿出了一年净利润——约62亿元,来重注新药研发。
当然,要想做到这一点,在中国,还不止是药企观念、投入的问题。
“繁华”背后有多少表面功夫
刘检将行业的这种状态定义为“五代十国”。对于具体药企,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、更多的可能,以及更加残酷的竞争。
他援引的另一份数据则表明,美国制药企业新药研发中,临床研究投入,基本上是临床前研究的1.3倍;而在中国可以达到两倍以上。
?
这也进一步压缩了研发投入的空间。在政府限价的趋势下,所谓的研发投入很多时候是为了应付新政,比如GMP升级和集中招标采购——价格降得太低的药品,会“改头换面”重新上市,按照新药重新定高价,而这个过程也实在花不了很多钱。
在这份榜单中,中国生物制药排在首位,研发费用10.92亿元;恒瑞医药这一年的研发费用8.92亿元,相当于其当年营业收入的9.57%,排名第二。同在榜单上的海思科、达安基因等,研发投入不到2亿元。
中国药企不爱搞研发。
这些药定价高,加上大处方问题严重,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,也增加患者看病的负担。而在硬币的另一面,这也确实促成了医药市场的迅速崛起。很多本土药企就凭一两种仿制药或中药独家品种,就能年入上亿元,甚至十几亿、几十亿,还能在A股IPO上市受到资本市场的推崇。
同年,贝达药业的研发投入中,资本化金额所占比例达到77.63%,虽然不是历年最高的,但是也高于2020年水平。
不过,刘检认为,集采的目的不是把企业逼死,而是让一些老药给下一代产品腾挪位置。“有的药就算你降到1分钱,国家也不要”。所以“创新”也蕴含着“根据临床需求、疾病谱的变化,推出新药替代老药”之意。
?
比如:2021年一直坚持研发投入全部费用化的恒瑞医药,忽然对部分研发费用资本化。
?
这些企业中,研发投入同比增幅超过100%的就有29家之多,最高增幅达到700%!
?
?
“提高研发费用”的好处显而易见,既可以美化利润、稳住投资人信心,也可以保住上市公司的“壳”。“不然没等企业真的被集采打垮,股价就先把他们弄死了。”有业内资深人士向虎嗅指出,实际上很多所谓研发投入提高,只是“障眼法”。
而中国企业搞研发又有独特的难点。
?
?
比如研发投入资本化,就是常见的盈利管理工具。
米内网一项数据显示,2021年在A股上市的433家医药企业中,近半数企业营收、净利润有不同程度下滑,55家药企亏损。
?
?
如此循环往复之下,过去几十年里,中国制造业浩浩荡荡走向全世界的时候,医药产业逐渐掉队了,除了原料药和少数仿制药,几乎没有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。
?
?
从年报中公开的项目看,所谓研发费用中,材料费、员工薪酬和折旧及分摊上普遍占了大头,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试验费和外部技术买入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。
?
真砸钱研发就能救命吗?
“那时候医药行业能快速发展,全靠政策红利。”人大医药卫生行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专家刘检告诉虎嗅。
?
然而,在行业人士看来,药企开始重视研发是好事,但是处于现在这阶段,如此大笔投入值得关注。
文章来源:《医药界》 网址: http://www.y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10/1762.html